每次玩完都會驚?和你深入了解梅毒!
2025-8-22

梅毒,又名「花柳」,至今仍是全球關注的健康議題。在梅毒初期,患者通常會出現梅毒下疳,即感染部位無痛的潰瘍,作為疾病的首發徵兆。若未能及時治療,這些無痛的潰瘍可能會自行痊愈並看似康復,但是細菌(梅毒螺旋體)卻已經潛伏在身體內,並慢慢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,造成更大傷害。因此,及早檢測和尋求梅毒治療,能有效控制病情並防止傳播。
1. 梅毒是甚麽
2. 常見病徵以及梅毒的潛伏期
3. 梅毒的傳播及成因
4. 梅毒檢測方法
5. 梅毒的治療*
6. 常見問題
1. 梅毒是甚麽
梅毒(Syphilis)又名花柳病,是一種由梅毒螺旋體(Treponema pallidum)引起的性傳播疾病(STD)。它可以影響全身,包括皮膚、黏膜、神經系統及內臟器官。感染梅毒初期的症狀一般是在感染部位(如生殖器、口腔、肛門)出現無痛的潰瘍,若不治療,更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,例如心血管疾病或神經損害。此外,梅毒潰瘍會大幅增加感染愛滋病毒(HIV)的風險,以及增加了感染淋病、衣原體、生殖器皰疹等其他性傳播感染的風險。然而梅毒其實可透過早期檢測及治療達到完全康復。
2. 常見病徵以及梅毒的潛伏期
梅毒是全身性慢性傳染病,症狀很複雜,而且變異性很大,梅毒通常會在皮膚或黏膜破損處形成病灶,而且很快散播到全身,侵犯全身的器官及組織,但病患也可能完全沒有臨床症狀。梅毒的病徵大致分為三期,男女患者均會出現相似的病徵。
潛伏期:9至90日不等,患者可能毫無病徵
第一期1(接觸病菌後10至90日):
• 受感染部位會出現不痛的潰瘍(俗稱下疳)。潰瘍通常出現在生殖器官附近,有時也會出現在不易被發現的地方,例如女性的潰瘍可能隱藏在陰道內。
• 即使未經治療,潰瘍也會自行癒合,然而病原體仍會持續潛伏於體內。隨後,梅毒螺旋體將透過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,最終引發第二期梅毒症狀。
第二期(出現下疳後6至8星期):
• 患者的手背、腳底、腹部或生殖器可能出現不痛不癢的紅斑;同時也可能出現感冒的症狀。即使未經治療,第二期病徵也會逐漸消失。但患者並非康復,只是進入梅毒隱性期。
第三期(多月甚至多年後)
• 梅毒螺旋體逐漸影響患者的腦部、脊髓及心臟,引致失明、癱瘓甚至死亡。
無徵狀感染者也會傳播疾病。另外要注意的是,無論哪一期,若未妥善接受治療的孕婦都可能將梅毒傳染給胎兒,造成嚴重的後果。定期檢查是關鍵,無論是自己或性伴侶都應作出檢查,預防勝於治療,若有懷疑,請盡快作出檢測。
了解INDICAID性病尿液自採樣檢測及其他性病檢測:

3. 梅毒的傳播及成因
梅毒的成因是感染梅毒螺旋體,一種細長、螺旋狀的細菌,這種細菌無法在體外存活,只能通過直接接觸傳播。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:
- 不安全性行為:無保護的性行為(性交時未用安全套)是主要感染途徑。
- 母嬰傳播:感染梅毒的孕婦可能將細菌傳給胎兒,導致先天性梅毒。
- 血液接觸:極少數情況下,通過接觸感染者的血液(例如輸血或共用針頭)傳播。梅毒螺旋體不會通過日常接觸(如共用餐具、握手)或空氣傳播。
- 直接接觸:接觸感染者的開放性潰瘍或皮疹,特別是黏膜部位。 不過,梅毒不會通過日常接觸(如共用毛巾、馬桶)或空氣、水、蚊蟲叮咬傳播。另外,使用安全套可顯著降低感染風險,但無法完全消除,因為潰瘍可能出現在非生殖器部位。
梅毒極具傳染性,性活躍人士可能在不知情下感染或傳播性病,主要經由體液或皮膚接觸(通常是接觸感染者的生殖器部位)。建議定期接受性病檢測、主動告知伴侶檢測結果,並使用安全套等保護措施,共同降低感染風險。孕婦應在懷孕期間進行梅毒檢測,以保護新生嬰兒免受感染。
4. 梅毒檢測方法
梅毒檢測是早期診斷的關鍵,在香港也有多種檢測方式:
- 血液檢測:檢測梅毒的常見方法,檢測患者感染梅毒螺旋菌所産生的抗體來確認是否感染
- 尿液檢測:檢測尿液樣本中梅毒螺旋體特有的DNA或RNA,方便並且準確度高。
性活躍人士大概3至6個月做一次性病檢查或在更換性伴侶後檢查。即使無徵狀,定期性病檢查亦非常重要。
5. 梅毒的治療
梅毒可透過抗生素治療完全治癒,尤其是早期:
- 首選治療:青黴素(Penicillin)注射是標準治療,對所有階段有效。劑量和療程依據病期(一期、二期或晚期)調整。
- 替代方案:對青黴素過敏者可用多西環素(Doxycycline)或四環素(Tetracycline)等口服抗生素。
- 先天性梅毒:新生嬰兒需接受專門抗生素治療。
治療期間應避免性行為,以免傳播。另外,即使治療後也需定期複診,確保病原體清除。至於你的性伴侶是否需要接受治療,需視乎接觸情況及感染的時期而定,詳情請與你的醫生商討。
梅毒並不可怕,只要多了解性病及採取預防措施和定期檢測可減低風險。切記不要因為羞恥而忽視問題,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。若懷疑感染,切勿自行購買藥物服用,聽從醫生指示才能達至康復效果。